
10月19日下午,深圳工业大学主办的首届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圆桌论坛在学校举行。来自多所大学代表和公众约500人出席。与会嘉宾围绕“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两大议题进行深入交流,碰撞思想,形成多项共识。
在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论坛上,深圳工业大学校长范建平表示,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国家为了培养顶尖人才和顶尖创新人才而设立的,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的优先事项。我国的传统大学过去一直在培养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师队伍几十年的时间,帮助国家用4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200多年的发展道路。如今,我国正处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攻克高精度技术战略制高点。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中外竞争的主要焦点。 “通过建立新型研究型大学,我们不出国门就可以培养这些人才,解决国家的发展问题。我们探索、实践、积累经验后,也可以为传统大学提供创新经验,国家教育改革才能不断推进。”
对此,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对应着新的形态。大学并将引发教育改革。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不是再建一个“985”、“211”或“双一流”,而是建设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第四代大学”,让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这不是关乎一所学校、一个地方,而是关乎我们的国家是否真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场新技术革命面前引领未来。”
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范建平以深圳工业大学培训学院为切入点,提出国际化需要“打通对话壁垒,注重连接人才”。 “学校采取‘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的路径,一方面引进海外顶尖人才,另一方面推动本科生出国交流和交流。”并建立‘学生-海外导师’长期联系模式。”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轩表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教学和学术会议均采用英语,以促进学生与欧美交流。 Launchingit还有外籍教授亲临该项目,每年邀请150名外国学生来校学习,提高当地学生的英语水平。
西湖大学副校长程建军表示,西湖大学通过外籍教授和国际本科生营造国际化环境。大部分人才来自国外,为国家增添人才。同时,他还建议新型研究型大学应打造优质生态系统,进一步吸引全球人才。
事实上,深圳已经培养并输出了很多人才。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拔尖人才。在本次论坛上,多位校长分享了他们与深圳的深厚渊源。
早在2002年就加入深圳中学王书国等教育建设,亲身经历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深圳研究生院建设到深圳校区的发展历程;宁波东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曾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六年,他在学校的“鲶鱼效应”培养积极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做出贡献。他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倪明轩还曾担任范建平领导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研究所所长。他们的职业轨迹充分印证了深圳作为高科技“试验场”的深远影响。我国的教育改革,引起全国共鸣,为整体力量。
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竹坚表示,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模式是在深入分析自身特点、精准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条独特、创新、前瞻的发展道路。这是对大学建设传统思维的突破和超越。未来,深圳理工大学将持续推进校际合作,助力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多元化、国际化道路上不断前进,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天参加论坛的高校嘉宾还包括大湾区大学校长田罡、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香港大学副校长龚鹏、康复大学副校长江宏、深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秋明等新华网、科学网、深圳卫视等平台。
(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 陈红)
WS68F6009FA310C4DEEA5ED493
https://sz.chinadaily.com.cn/a/202510/20/ws68f6009fa310c4deea5ed493.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
[email protected]